羅丰苓(2013):特教老師的挑戰&《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新書介紹。臺灣教育,681,
49-51。
前言
國內身心障礙學生遭受霸凌的新聞也時有所聞,如台中縣某國中傳出四名國二學生強迫身心障礙學生打另一名未按日給一百元「保護費」的身心障礙學生霸凌事件(謝秋鳳,2010);新北市一名發展遲緩的國小六年級女童,慘遭多名同學以樹脂白膠黏髮、釘書針刮臉集體霸凌(何柏均、楊雅靜,2011)等。當高達84.33%(56520人)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級(教育部,2012),若身心障礙孩子猶如「砧板上的肉」任其它同儕宰制、欺侮,如何是「成功的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遭受霸凌情形儼然成為「特殊教育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受凌,不再霸凌」一書,作者本身為特殊教育博士,任
教近二十年,歷經特殊教育學校、特殊班甚至擔任普通班級的專任輔導老師,因著熟悉特殊學生與普通班學生,有別於霸凌新聞事件片斷,作者透過與受凌者、霸凌者及旁觀學生、老師等人深度晤談,並輔以觀察紀錄、檔案文件後分析所得,對於霸凌有著更全面性的理解。現依著本書的核心理念,逐一介紹說明。
一、WHAT(何謂霸凌)─從「霸凌現場」釐清「霸凌樣貎」
1、霸凌是常態,不是異常狀況
「霸凌」並非是近一、兩年才突然出現的事件,「霸凌」就像賣了三代雞蛋糕的老店,一直默默存在著,直到登上新聞媒體的重要版面才搖身變為名店,成了大家爭相報導的「矚目事件」。其實因著學校凡事競賽(如母親節卡片製作、成績優劣、班級佈置、回收電池數、教室整潔)等勝負強弱的比較文化,幾乎可以說「只要有學校,就可能有霸凌的存在」。霸凌的存在也好比電腦病毒,雖然不一定每台電腦都會中毒,但中毒的機率非常高,逐漸成為「常態」。當我們視電腦病毒為常態,便能正視「病毒存在」的事實,投入大量人力和資源全力預防,所謂「預防甚於治療」,當有了「每台電腦都可能會中毒」的共識,購買電腦時自然要一併安裝防毒軟體,便可大為降低病毒攻擊的危害。因此,若將「霸凌」視為異常,一旦在學校發生霸凌事件,就像出現了什麼不得了的大事,反而忽略了要以「事先預防」的觀點予以正視。
2、霸凌不等於校園暴力
根據教育部新修正公布之教育基本法第八條規定,「校園霸凌」係指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與學生間,於校園內、外所發生之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然而學校極少會將以「文字、圖畫」甚至是「排擠」視作校園暴力。霸凌有可能是「不喜歡跟某同學同組」、「看到某同學故意閃開」等行為,但一般卻不會視這些關係霸凌為校園暴力。以北市校園新近的調查顯示,目前仍以遭受言語霸凌及關係霸凌者為最多(教育廣播電台,2012),雖然言語霸凌與關係霸凌不足以造成肉體的傷周,但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言:「心智的暴力,可以不流血即取人命」。霸凌之所以令人關注,並不是在遭受多麼殘暴的霸凌行為,而是受凌者得長期處於遭受霸凌的情境,如果以一週上學5天,一個月4週來計算,便有20天,再扣除寒暑假以9個月來計算,20天╳9=180天。一年有180天,受凌孩子隨時可能處於被同學毆打、踢踹、威脅、嘲笑、孤立和排擠的環境,這些情形即使連成人都難以忍受,尚未成年、心靈脆弱的孩子獨自承受?
3、不止受凌孩子,霸凌也殘害霸凌孩子與旁觀孩子的靈魂
遭受霸凌的孩子處境堪憐,必須長期與加害者在教室或校園裡相處,一年、兩年、三年下來,數百天都得置身於擔心受怕,對於這種痛苦,誠如一位受凌孩子內心的感受:「學校根本就是地獄!」霸凌對受凌孩子的心理、學習、生理層面確實影響甚大。然霸凌對被視為加害者的霸凌學生本身會有怎樣的影響呢?許多研究指出,霸凌學生長大後犯罪或發生家庭暴力的機率都比較高,一旦忽視校園霸凌對孩子的影響,日後可能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社會問題。然不只受凌孩子和霸凌孩子的身心受到玷污,目睹者的心靈也一樣受到傷害。許多旁觀學生孩子活在恐懼、罪惡感中,如何能快樂的學習?此外「霸凌」也可能使學生認為人與人的相處仰賴「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更需教育加以導正。
二、WHY(霸凌原因)─不只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線性關係
霸凌並不是單純「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而是全班同學分別扮演霸凌者、受凌者甚至是旁觀者(共犯)。
1、沒有完全無辜的受凌孩子
現在社會許多霸凌的防處,多是將霸凌視作「可惡的霸凌者加害可憐的受凌者」,似乎是霸凌者的錯,而受凌者是完全無辜的受害者。然根據國內外研究文獻及輔導經驗,有些學生無論換了幾個班級、轉了幾次學,仍然一再遭受霸凌,成為「受凌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在這麼多班級、每班數十位學生中,為什麼偏偏是他/她會受到同學們長期、一再地不友善對待?其實,在接觸眾多的受凌學生,可以發現受凌學生常缺少熱心助人、幽默、仁慈、善於與人合作、樂觀或笑臉迎人等令人喜歡的特質,反可能有一些言行激怒別人。即便有些情況並非出於受凌孩子自願,例如身心障礙或衣服髒污,在師長用心引導同學們展現包容心之前,都可能成為遭受霸凌的原因。
2、沒有完全可惡的霸凌學生
霸凌學生經常是被視作十惡不赦,甚至是必須動用軍警協助制止霸凌行為的壞蛋。然細看校園霸凌事件發生時,霸凌學生總有同夥相挺?從接觸許多霸凌學生的經驗發現,其實這些孩子大多擁有受人歡迎的特質,如幽默、講義氣、運動表現傑出、大方、活潑或成績優異等,有些人在班上甚受歡迎,因此同儕可能選擇視而不見這些霸凌學生「對受凌孩子的不友善行為」。況且,霸凌學生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這麼壞,而往往只針對受凌學生做出許多不友善的行為,但本身可能有諸多吸引人的特質,甚至能與大多數同儕相處融洽。因此,處理霸凌行為時,應將「行為」與「人」分開來看待──「霸凌」是動詞,而非形容詞;霸凌學生是指其針對某人有霸凌行為,而非他「天生」或「本質」就是霸凌學生。
3、沒有完全不相關的旁觀學生
在霸凌事件中,經常會聚焦在「霸凌者」與「受凌者」,然卻忽略了佔了全班最多數的旁觀學生。若廣泛探究霸凌的定義,舉凡孤立、排擠都是霸凌的行為。即便旁觀學生對霸凌行為「冷漠以對」,亦可視為孤立受凌學生;誠如德蕾莎修女曾說:「愛的相反詞不是恨,而是冷漠。」這些看似不是主角但為數眾多的旁觀者,卻是使霸凌行為得以延續的重要關鍵,亦可視作「共犯」或稱「隱性霸凌學生」。
三、HOW(如何消弭霸凌)─引導「助人的積極行為」優於「制止霸凌的消極行為」
誠如羅曼羅蘭所言:「應當仔細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因著作者在教育現場有機會傾聽受凌孩子生命的破口與難處,並看到霸凌孩子的無奈而瞭解攻擊行為背後的軟弱,且也體察到旁觀霸凌孩子的罪疚得以看見孩子的本性並不是冷漠無情。依著這樣深刻的理解,作者依下列原理,設計SAFE班級輔導,有效弭平霸凌。
1、積極運用團體動力,啟動「同儕幫助同儕」
如前所述,霸凌並非「單純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線性關係,故單靠師長由上而下的處理策略,甚至聚焦在「霸凌者」與「受害者」難以有效根絕霸凌。若能以班級輔導啟動「人數最多的旁觀學生」則是發揮團體動力,改善班級氛圍,便能有效減少霸凌情形。
因為「情境力量往往能大於個人作為」,人的行為常是受制於氛圍;也唯有打破霸凌形成的孤立與冷漠,才能落實友善校園的理想。
2、以「受凌者激怒他人」為霸凌的源頭
根據國內外文獻及實務現場觀察,發現「受凌者不是全然無辜」的受害者,其身上皆有部份激怒他人的特質,不令人喜悅的行為,使其陷入人緣不好,成為孤獨易遭受霸凌的對象。因此,霸凌其實可視作對「不喜歡孩子」的「私下制裁」行動。以此理念為始,引領全班同學從「霸凌受凌者」的「制裁者」轉而成為「幫助受凌者」的「友善者」。而非以「揪出霸凌者、懲處霸凌者」為目標。此方法不僅符合班級霸凌情形,且可迅速減少班級的防衛心,讓霸凌輔導更為容易。
3、防制霸凌重點定調為「引導幫助行為」而非「禁止霸凌行為」
輔導策略主要引導同學往「幫助受凌學生改善不好行為」、「幫助霸凌學生遠離錯誤行為」為輔導方向,而非以禁止、責備甚至懲處霸凌行為方向。如此,讓整個輔導方向更積極聚焦在日後正確人際互動行為的表現,而非聚焦在改善過去已發生的不當行為。如此,直接超脫「消弭過去的錯誤」,直接轉而引發學生「助人」的積極行為。這樣的輔導歷程,不僅不會讓學生有防衛心,且學生因感受到愛與饒恕,而願意善待受凌學生,減少「報復受凌學生」的可能。
父母的不捨與孩子的無助─代結語
誠如本書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以「父母的不捨與孩子的無助」寫及推薦序,與許多身心障礙者家長家長接觸,實實在在感受到家長對於身心障礙孩子遭受霸凌的擔憂。期望因著這本書,讓讀者能對霸凌現場有更深層的理解,成為受凌孩子的力量,並能引領霸凌孩子走在不偏的路上,並能因著愛,讓所有的孩子往好的方向前進。
參考資料
何柏均、楊雅靜(2011):遲緩女童被用白膠黏髮釘書針刮臉,身心障礙者被霸凌何時休?蘋果日報,2011年4月3日,取自http://docuvida.com/changhwaautism/2011/04/03/%E9%81%B2%E7%B7%A9%E5%A5%B3%E7%AB%A5%E8%A2%AB%E7%94%A8%E7%99%BD%E8%86%A0%E9%BB%8F%E9%AB%AE%E9%87%98%E6%9B%B8%E9%87%9D%E5%88%AE%E8%87%89%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8%A2%AB%E9%9C%B8/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通報網,2012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教育廣播電台(2012):北市校園霸凌 言語和關係霸凌最多,2012年12月5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205/8476312.html
謝秋鳳(2010):沒給「保護費」身心障礙學生遭霸凌。自由時報,2010年4月8日,取自tp://w3.dyjh.tyc.edu.tw/a-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
羅丰苓(2012):「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受凌,不再霸凌」。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留言列表